掌上金普

教育就是,别光讲道理,陪孩子一起做

2025-05-13 09:34
图片

全文1018字,阅读用时3分钟

图片

1

晚上十点半,小学生萌萌的台灯还亮着。

妈妈第三次指着作业本发火:"昨天刚教过,怎么又错了?"

这样的场景每个家长都不陌生。

其实换种方式可能更有效,拍拍孩子肩膀说:"咱们再试一次?"

2

唠叨为什么不管用呢?

科学家发现,当家长开始说教时,孩子大脑会"自动屏蔽"。

就像我们开会时领导念PPT,底下人都偷偷玩手机。

北京有个调查显示:近九成家长每天重复同样的话超过5遍,但孩子真正听进去的不到三成。


杭州某中学老师做过实验:当老师把"记住这个公式"换成"我们来找找规律",学生答题正确率直接翻倍。

这说明什么?

与其往孩子脑袋里塞知识,不如带他们动手找答案。

3

从"你该怎么做"到"我们一起做"

上海张先生有个绝招:每周六下午,他和儿子都是"实验室搭档"。

有次做火山模型实验,小苏打加多了喷得满桌都是。

张先生没批评孩子,反而说:"看来比例不对,咱重新配一次?"

结果孩子自己查资料找到了正确配比。


脑科学解释了这个现象:当家长和孩子平起平坐做事时,两个人的大脑会像联动的WiFi信号。

就像打配合最好的篮球队员,一个眼神就知道怎么传球。

教育不是上下级指挥,而是肩并肩的合作。

4

犯错是最好的老师

深圳某小学的自然课上,老师专门准备有bug的实验器材。

比如给的手电筒线路是断开的,等学生发现不亮时,老师就说:"看来得当回电器修理工了。"

结果孩子们不仅修好了手电筒,还发明了好几种连接方法。


德国工厂培训学徒的方式值得学习:师傅不会直接教怎么修机器,而是让学徒跟着摸零件、试工具。

数据显示,这样带出来的技工,比听课三个月的人上手快得多。

有时候,亲自动手一次,比听十遍讲解都有用。

5

改变其实很简单

下次遇到这些情况可以试试:

孩子算错题时→"咱们用积木摆出来数数?"

背不下课文时→"我们分段玩角色扮演?"

不想写作业时→"先做半小时,我陪你画思维导图"


北京王女士用这招治好了孩子的"作业拖延症":她不再催"赶紧写",而是说"妈妈也要加班,咱们比赛谁先完成"。

现在孩子写作业再也不用催。


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探索。

当我们放下"我教你学"的架子,真正和孩子成为队友,那些曾让人头疼的学习问题,往往会在共同动手的过程中迎刃而解。

毕竟最好的老师不是嘴巴,而是挽起袖子的双手。

logo
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