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
教育的核心是永不满足的“向上生长”,让孩子从合格到卓越

2025-08-19 10:49
图片

全文1252字,阅读用时3分钟

图片

1

当10岁的李明骄傲地展示他“全优”的成绩单,父母欣慰地拍下照片发

想象两个场景:

小明兴高采烈地举着全是“优”的成绩单,爸爸妈妈高兴地拍照发朋友圈。

而小华呢,正在为她的第三个小发明没能成功而有点沮丧,但她擦擦眼泪,又在琢磨怎么改进了。

你觉得,哪种状态更接近我们理想中的教育?

2

现在很多孩子,好像把学习变成了一场“通关游戏”:考试排名靠前就松口气,分数达标就觉得任务完成。

如果教育的目标仅仅是“合格”,那就像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孩子,把原本充满可能性的小树苗,硬生生剪成了规规矩矩的盆栽。

 

真正的教育,不该是让孩子停在“够好了”的地方,而应该是点燃孩子心里那股劲儿。

让他们总想“往上长”,不满足于现状,渴望探索更高、更远的地方。

3

这股“向上生长”的劲儿,是什么样子的?

首先,它是不“安分”。

有这股劲儿的孩子,心里有团小火苗,不轻易被别人的标准框住,总想试试自己还能不能做得更好。

打个比方:就像有的孩子学会了骑自行车,他不满足于只是在小区里绕圈,总想着挑战更难的路、骑得更快更远。

这种“不安分”,其实是宝贵的探索欲。

 

其次,它是自己心里有“指南针”。

这样的孩子,不太依赖外界的评价(比如分数、排名)来证明自己行不行。

他们更关注内心的兴趣和目标,有勇气去尝试别人没走过的路。

比如:大学生小林,明明可以稳稳当当地保研,但他偏偏迷上了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农民种地。创业路上困难重重,资金、技术都是坎儿。

支撑他的,不是什么“合格证书”,而是他内心那个“让种地更聪明、更轻松”的愿望。

这种源自内心的动力,让他在困难中也能坚持探索。

 

最后,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“旅程”。

有“向上生长”精神的人,把成长本身当成最大的乐趣,而不是仅仅为了赢过别人或拿到某个奖杯。

他们享受不断突破自己、拓展能力边界的过程。

想想看:有位叫古迪纳夫的科学家,57岁才转行研究电池,90多岁了还在实验室里挑战更新的技术。

他的人生信条很简单:“我们永远在路上,永远有山要爬。”

真正的卓越,不是站在某个山顶就停下,而是一生都在攀登的路上。

4

那么,我们做家长、做老师的,怎么才能培养孩子这种“向上生长”的力量呢?

 1.从“打分员”变成“点火人”:少贴“好孩子”“差生”的标签,多去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光。

比如,孩子可能数学成绩平平,但对昆虫特别着迷,观察起来能趴在地上半天。

这时候,别急着批评他偏科,先为他这份专注和热爱鼓掌!

这份热爱,就是向上生长的宝贵火种。

我们要做的,是呵护它,引导它。

 

2.搭好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台阶:别总让孩子做太简单(没挑战)或太难(吓退人)的事。

找到那个“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成功”的难度。

当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,解出一道之前不会的难题,那种“啊哈!我搞定了!”的兴奋和成就感,比直接告诉他答案强百倍。

这种靠自己突破带来的快乐,是推动孩子继续向上的真正动力。

 

3.让“失败”变成学习的台阶:创造一个环境,让孩子明白“暂时没成功”不等于“我完了”。

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什么,下次怎么做得更好。

比如:孩子参加科技比赛,实验没达到预期效果。别急着问“怎么没拿奖?”,而是问“这次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新问题?”“你觉得下次可以怎么改进?”

引导孩子看到“失败”背后的价值,把挫折变成进步的养分。

这就是培养“成长型思维”,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。

5

教育的真谛,不是给孩子的心灵盖个玻璃天花板,告诉他们“到这里就够了”。

而是要让他们的眼睛里,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,对更高目标的渴望。


在人生这场漫长的攀登中,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不知疲倦的探索者。

当他们总想着“我还能更好”,总为新的可能而激动时,不是生产“合格品”,而是唤醒一颗颗永远渴望成长的心。

回想一下,你最近一次纯粹因为想学点新东西、想挑战一下自己而去学习,是什么时候?那种感觉,是不是很棒?

logo
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