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
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让学科知识连接世界

2025-10-04 20:38

民小编说

在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,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推动知识整合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。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科创中学校以“设计学生活动中心”为真实情境,依托PISA科学素养框架,以学生真实需求为导向,以情境带领学生从书本跨向世界,再借助驱动性任务把对世界的关心、理解与探寻还给学生。一起来看——




选题背景











在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,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连接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的重要桥梁。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(2022年版)》提出“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%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”“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”,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跨学科整合,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
跨学科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实施教学过程,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核心素养,主题选定是其首要环节。[1] 鉴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“跨”与“情境”属性,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科创中学校(简称“创中”)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《设计科创中学的学生活动中心:实践中的科学研究方法》据此以PISA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情境分类为依据,[2] 在个人、社会、全球情境中筛选主题,从校园生活、社会问题及全球议题中圈定驱动性任务,对标学校“人文生活者、创新实践者、未来领导者”的育人目标,让学科知识连接世界,再把世界还给学生(如图1)。

图1:创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理念示意图


课程学习主题选择基于两方面:一是真实情境。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关联全体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,由创中学子自行设计可最大化适应真实使用情境,为课程主题选择奠定了现实基础。二是真实需求。创中将每周三、周五17∶00—17∶50时段共350个课时作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专属时间,学生在“跨学科主题超市”的65门课程中自主选择。基于此,学校采用科学研究方法调研呈现并尽可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选课需求。


综上,课程从校园真实情境中确定驱动性任务,通过科学方法回应全体学生需求,将主题选择从“教师自行设定”转变为“从真实情境与需求中挖掘”,以情境带领学生从书本跨向世界,再借助驱动性任务把对世界的关心、理解与探寻还给学生。




教学目标











有统领意义的驱动性任务区别于浅尝辄止的形式化操练,强调学生参与有挑战、高投入、更高阶的跨学科学习过程,指向学生多学科视角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。[3] 因此,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知识、方法、工具、视角、思维方式及学习目标均需要聚焦驱动性任务的解决。学习目标作为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指引,应基于驱动性任务,将真实情境的生活逻辑转化为学生可理解、可达成的学习逻辑,为明确预期成果、把握进程及判断水平提供参照。


针对“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学生活动中心”这一驱动性任务,课程中学生将“怎么学+学到什么程度”的学习逻辑细化为三重学习目标。


1.通过查阅资料、实地考察等活动,明确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、功能分区、设施配备等核心要素及学生活动中心的现状。


2.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,独立设计访谈提纲、记录观察数据,以了解学生需求。


3.小组合作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设计方案,并将成果与创意分享给全校同学。


学生在“发现问题—探究问题—解决问题”的研究链条中形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自觉意识,实现知识、能力与素养的同步生长。




教学设计创新











一是驱动性任务拆解为层次进阶的子任务链条。选定主题并设定目标后,仅给出统领性任务易使学生无从下手,故需要将其分解为子任务。分解出的子任务需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、从具体到抽象、从概念技能回忆走向情境化策略思考与创造性应用的进阶逻辑。


据此,“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设计学生活动中心”这一驱动性任务可拆解为三项子任务。子任务1:如何让建筑更符合使用者需求?创中学生活动中心目前是怎样设计的?子任务2:创中学子在哪里开展学生活动?目前学生活动中心能否满足需求?子任务3:如何让学校学生活动中心更能满足学生需求?


二是以子任务为支点结构化多学科教材内容的串联使用。跨学科学习是借学习主题深化学科理解,若脱离教材内容设计跨学科学习内容,难免导致“空中楼阁”式学习。因此,创中跨学科主题学习主张“立足教材、超越教材”,以教材核心知识点为原点,通过子任务串联不同学科内容。教师需要先梳理教材相关知识点,再围绕子任务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(见表1)。


表1:基于子任务的多学科教材知识清单




教学实施











子任务1:如何让建筑更符合使用者需求?创中学生活动中心目前是怎样设计的?


第一课时观看“何志森:城市跟踪者”视频,理解建筑设计需要基于使用者真实行为与需求的逻辑(运用道德与法治/思想政治学科知识),在“卖糖葫芦老奶奶的逃跑路线”和“公园桌椅设置”的案例中学习观察法和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,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。第二课时教师展示目前的学生活动中心规划图及社团场地分布(运用地理学科知识),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并分析设计现状,回答“开校时学生活动中心是怎么设计的?其空间面积和设施布局如何”等问题(运用数学学科知识)。


子任务2:创中学子在哪里开展学生活动?目前学生活动中心能否满足需求?


第三课时提问“周三社团课和周五跨学科课程你是怎么上的?在哪儿上的”?学生提到活动不仅在活动中心进行,还可以在校园的任一区域进行,因此设计区域从活动中心扩展至整个校园。第四课时先回顾第一课时视频中提到的观察法与访谈法,归纳总结两种科学研究方法的操作要点。以小组为单位,依据各小组不同的区域特征对记录表进行个性化修订(见表2、表3),最终制订观察、访谈方案。


表2:观察记录表


表3:访谈记录表


子任务3:如何让学校学生活动中心更能满足学生需求?


第五课时,各小组分享观察发现和访谈收获,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数据,提炼出“功能分区合理性待提高”“个性化空间需补充”等核心问题。第六课时,教师结合表2的清单,分享得克萨斯大学、温州肯恩大学的学生活动中心等优秀设计案例,分析它们在空间布局、功能分区、安全环保、灯光设计和绿色空间等设计要素中的优势(运用美术、物理、生物学科知识)。第七课时,各小组基于调研数据和优秀案例的设计要素,绘制各自区域的设计图并撰写功能说明。第八课时,各小组通过海报展示优化后的设计方案,分享设计思路、功能分区图、创新亮点等。如“光影创客区”设计融合美术光影效果与物理电路知识,“多功能展演区”考虑群体互动需求等。采用“小组互评+教师点评”模式,学生从实用性、创新性等方面互评,提出“增加无障碍通道”等改进建议;教师肯定方案中的跨学科应用,如某小组用数学学科知识计算空间比例的科学性,同时引导反思“设计是否真正解决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”。第九课时,各小组根据改进建议再次优化方案,并将最终设计方案形成建议书提交学校,部分优秀设计面向全校师生展示并纳入学校场地改造计划,让学生体验设计的实际价值。

 

信源:人民日报

logo
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