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
联动统整 物载文明

2025-10-07 17:45


民小编说

如何让课本里的古代器物“开口说话”?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在九年级经典古诗文教学中,通过“器物叙事”统整教学,打破单篇局限,带领学生解码器物背后的文明密码,实现从文字赏析到文化理解的深度跨越。一起来看他们的具体做法——


选题背景


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,“器物”是一种贯穿多篇文本的隐性线索,古代文学作品更为常见。这些器物不仅是文本中的道具,更是文明的载体,是解读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码。而在教学实践中,这些作品的教学常面临三重困境:一是学生对文本中的器物意象多停留在“识记名称”层面,如《行路难》中的“金樽”、《渔家傲·秋思》中的“羌管”、《醉翁亭记》中的“觥筹”,往往忽略器物与情节、人物、文化的深层关联;二是单篇教学导致器物认知碎片化,学生难以发现不同文本中同类器物的共性与差异;三是文化传承流于表面,学生对“器物承载文明”的理解缺乏具象感知,难以建立“古代器物—当代生活”的联结。


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要求“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、学校内外”,强调培养学生“文化自信”“思维发展”“审美鉴赏”等核心素养。基于此,本主题统整课聚焦“器物叙事”这一隐性线索,将分散于统编语文九年级教材中的古代器物(如酒器、乐器、兵器、日常用具等)进行联动分析,让学生通过器物这一“文明的活化石”,触摸古代文学的叙事智慧与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,实现从“读懂文字”到“读懂文化”的跨越。


教学目标


(一)知识目标。系统梳理统编语文九年级经典古诗文中具有叙事意义的核心器物,明确其在文本中的具体出处、形态特征及核心内涵;理解“器物叙事”的多元呈现方式;掌握通过器物解读人物情感、时代特征、文化内涵的方法,提升文本细读与跨文本比较能力。


(二)能力目标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“器物档案”整理,归类教材中的器物,提升信息整合与分类梳理能力;在具象化呈现中深化对器物功能的理解,培养联想与表达能力;能运用跨文本比较思维分析器物背后的文化逻辑,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,提升批判性思维与迁移运用能力。


(三)情感目标。透过器物感知古人的工匠精神、情感温度与文明韧性,深刻理解“物载文明”的内涵;主动关注身边器物的文化意义,从生活细节中发现历史的延续性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承意识,培养对日常之美的审美感知力。


教学设计创新


(一)内容统整。从碎片到谱系。突破教材单元与文体界限,以“器物承载的文明维度”为线索,将分散的器物素材重组为三大主题集群:技艺之器—聚焦器物制作体现的匠心、智慧、工艺;情感之器—承载个人情感、生命体验;符号之器—呈现历史思考与精神象征。形成“器物图谱”,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。


(二)学科联动。从单一到融合。以文本解读为核心,联动历史、美术学科构建跨学科探究网络,如用历史视角分析器物年代特征,用美术思维复刻器物原型。同时,融入“生活实践”环节,实现“语文解读”到“学科佐证”再到“生活迁移”的闭环。


(三)方法创新。从讲解到探究。创设“校园文化开放月”情境,让学生以研究员身份开展三阶探究。器物发掘:小组合作梳理教材器物,填写“器物档案”;文化解码:依托文本,探究器物象征意义;古今对话:模仿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风格,为器物撰写宣言,强化古代器物与当代生活的联结。


教学实施


【情境创设】学校即将启动“校园文化开放月”活动,并在教学楼一楼大厅设立“课本器物角”,展示那些藏在课文里的文明密码。现在,我们将以校园文物研究员的身份完成展柜的筹备工作。


(一)导入:器物的“无声之言”—启动“研究员”视角


师:(展示老式算盘)算珠声藏着祖辈的生活;(举起青花瓷碗)缺口藏着一次家庭小意外。文言文中的器物更藏着文明密码。今天,我们用“考古式探究”解锁这些密码!


生:观看视频《文章华脉》。


(二)器物档案:发掘文本中的文明载体


1.分组任务:将学生分成四组,每组抽取一篇古诗文,完成“器物档案卡”。(1)课文中的核心器物是什么?(2)作者如何描写它的形态、功能?(3)这件器物与人物、主题有何关联?


2.分类汇总:各组展示档案卡,教师引导分类,形成“器物图谱”。


(三)探究密码:“解码”器物背后的文明逻辑


1.聚焦“技艺之器”:“角弓里的中国智慧”研讨(以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为例)。(1)跨时空对比:对比《考工记》中“弓人为弓,取六材必以其时,六材既聚,巧者和之”的古角弓制作与现代机械制弓技术,引导学生讨论“匠心”的本质差异在哪里。(2)美术组协助,结合诗中记载,学生用橡皮泥复刻角弓细节,体会工匠耐心与细致,理解“巧夺天工”背后的匠心。


2.解读“情感之器”:“杯盏间的冷暖人间”研讨。


师:对比《行路难》的“金樽”与《醉翁亭记》的“觥”,是否可以调换?


生:历史组资料显示,“樽”华丽,多为金银等材质,具礼仪性;“觥”古朴,兽形大容量,有原始野趣,因此不可以调换。


师:器物的情感价值是源于器物本身,还是人赋予的?


生:人赋予的。在场景的激活下,器物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投影。不同的器物,本身就携带着不同的文化密码和情感基调。“金樽”是盛唐物质繁荣的符号,反衬李白仕途受阻的失落孤独;“觥”显滁州宴饮的自然豪放,传递官民同乐暖意,承载欧阳修的豁达。


3.探究“符号之器”:“羌管中的边塞回响”研讨(以《渔家傲·秋思》为例)。(1)《渔家傲·秋思》中“羌管悠悠霜满地”的描写,有何用意?(2)这“悠悠”羌管声引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与思考?


【合作探究】学生观察刻着“爱满天下”“知行合一”的校训石,思考它承载着怎样的校园精神与集体追求?是否也是我们校园的“符号之器”?


(四)联结生活:对话古今,“活化”我的器物文明


1.“身边器物”分享。学生带来长辈的银手镯、老钢笔等,模仿课文写法诉说背后故事。


2.“器物宣言”创作。为教材中的某件器物撰写一句精练有力的“文明宣言”,揭示其承载的技艺、情感或符号密码。将“文明宣言”贴在器物图谱旁,共同完善“课本器物角”。


图片

器物“文明宣言”举例


(五)总结升华:物载文明,器见人心


1.梳理逻辑:引导学生发现“器物—人—文明”的链条:器物由人创造,承载人的情感与智慧,最终成为文明的缩影。核舟虽小,载得动赤壁风月;素琴虽朴,弹得出“惟吾德馨”。这便是“物载文明”的深刻内涵。


2.作业布置:(1)写一篇小短文《校园里的文明密码》(选校训石、老槐树等,从技艺或情感或符号的维度解读)。(2)推荐阅读《江南器物志》《匠心的逻辑》。

信源:人民教育

logo
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