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掌上金普
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各位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。与学生的朝夕相处,可能会让各位教师第一时间察觉到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。在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今天,教师的敏锐观察,是早期预警和及时干预中的关键一环。您都有哪些故事和经验?欢迎分享,帮助更多的同行。
上周的【每周一问】中,我们收到了许多老师的留言,一起来看看吧~
每周一问
老师,您如何预先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?
@东北师范大学大连保税区实验学校 马昱: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“守门人”
情绪晴雨表:搭建师生心灵桥梁。在班级文化墙上设计“心情驿站”,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情绪:黄色代表快乐、绿色代表平和、蓝色代表忧伤、红色代表愤怒等。每天清晨,学生将相应颜色的小棒投入自己的杯子,还可以写小纸条简单描述自己的心情。教师每日关注这些情绪输出,鼓励学生真实勇敢地表达,提供情绪出口与更及时的支持。还可设立“温暖信箱”,由班主任保管钥匙,承诺保密,让学生多一条“无声求助”的渠道。
察言观色:从细微变化捕捉心理信号。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,从小处察觉“风向标”。往常的“小活跃”突然变得安静,回避目光接触,可能是在发出无助信号;一向认真平和的学生突然迟到、课堂溜号,甚至与同学发生冲突,可能正经历无法独自解决的困境。要通过及时和学生沟通等方式了解产生变化的原因,必要时和家长取得联系,家校共同把脉,对症施教。
同伴守护:培养心理委员作“前哨”。四年级以上可设立心理委员,选择情绪稳定、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。同学间朝夕相处,更易发现伙伴隐藏的情绪变化。但“上岗前”需由心理教师培训,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委员是“哨兵”而非“医生”,强调中立与非评判原则,要尊重同学感受,不指责、不嘲笑、不轻易下结论。
团队协作:构建全员守护网。班主任要主动联合科任教师,交流班级学生情绪与行为动态,凝聚共识,更全面把握学生状态。必要时,可由班主任、心理教师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召开联席会,共商支持方案。
@吉林省吉林市滨江南路学校 姜秋雯:敏锐察觉情绪波动,及时化解心理危机
观行为:捕捉异常信号。日常多留意学生行为的“突然变化”,比如原本规律的作息变得反复无常,出现迟到早退;一直稳定的学习状态突然波动,作业敷衍拖延;或是原本活泼的学生变得久坐不动等。这些偏离常态的表现,可能是心理危机的外在预警,需及时记录并悄悄跟进。
察情绪:读懂隐性表达。重点关注学生情绪的“持续异常”,比如原本开朗的人总眉头紧锁,动辄因小事发脾气;内向的学生更沉默寡言,拒绝和同学分享心事;或是频繁说“没意思”,甚至躲在角落偷偷哭泣。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情绪低落,不是“矫情”,而是心理求助的信号,要耐心引导他们说出感受。
看人际:察觉关系波动。细致观察学生人际关系中出现的“明显疏离”,比如原本合群的学生突然远离朋友圈,集体活动总找借口缺席;和家人、好友的互动变少,甚至频繁发生争吵;或是刻意回避某类人,提到特定话题就紧张。人际关系的突然变化往往藏着心理压力,需主动找学生聊一聊,了解背后的困扰。
@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第五小学 万璐:多轨并进察心绪,温情沟通解心结
家访为基,动态洞察。在与学生共度校园生活之余,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也非常有必要。在全员家访时了解到的内容能帮助我们对学生进行更全方位、更精准的剖析,明晰学生目前面临的困难。家访结束后将收获的资料整理成册,尤其要将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设为重点关注对象,长期重点留意这些学生的动态。
委员为眼,内部守望。认真选择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,先以诚恳且平等的态度私下沟通,向其讲述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和条件,表达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,并约定保守秘密的承诺。随时听取心理委员的反馈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。如果教师自主发现有学生出现问题,先主动询问心理委员,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,用这样的方式避免学生可能对教师存在的防备心理。
纸条为桥,倾听见心。以写小纸条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我,学生可以署名也可以匿名。仔细研读小纸条,试着还原事情的原貌,再与学生进行深入的私下沟通,努力走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。
@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德胜小学 鄂婷: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的三条渠道
在“反常”的作业与课堂表现中捕捉信号。学生的情绪状态,往往最先投射在日常学习行为中。我特别关注作业和课堂中的“隐形信息”:字迹突然潦草、周记流露消极情绪、课堂回避眼神交流等,都是重要信号。曾有一位学生的作文中反复出现“黑暗”“孤单”等词,经沟通发现是因家庭矛盾产生焦虑,后来经过及时的家校沟通避免了情况恶化。
在“变化”的同伴交往与社会性活动中发现端倪。操场和集体活动是观察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场景。我会重点关注那些突然独来独往或在游戏中易怒冲突的学生。人际模式的“负向变化”,往往反映其内心正承受压力或困扰,需要及时关注。
设立“心语信箱”,搭建无声信任桥梁。作为班主任,我在教室角落设置了“心语信箱”,鼓励学生匿名或署名投递心事纸条。不少内向、不善表达的孩子通过这种方式主动倾诉烦恼,让我能够及早发现他们的情绪波动,并给予针对性关怀。这一渠道成为师生之间一道安静而温暖的沟通桥梁。
@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 焦航:从“关联场景”切入,找出心理危机的隐性线索
“学业动态溯源”是重要抓手。通过对比学生的近期作业状态与过往表现,可以发现学业变化背后的情绪问题源头。比如平时字迹工整的学生突然字迹潦草,或是擅长的科目出现连续下滑等,此时就需要引起关注。
“人际互动画像”能暴露关键问题。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学生在三种人际场景中的表现:一是小组合作时是否突然回避发言;二是课间是否刻意远离同伴,甚至拒绝他人邀请;三是与老师沟通时是否眼神躲闪,回答问题从积极表达变成简单敷衍。
“生活细节捕捉”可补充隐性信息。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也可能提供学生心理动态的重要信息。比如总是没精神打瞌睡、午餐突然食量减少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的变化可能是学生情绪崩溃的外在表现,需要及时关注并温和询问,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。
@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钟乐江:“望闻问切”四法,洞悉学生心理状态变化
一是“望”,用观察法关注前后变化。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,观察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、兴趣爱好、同学交往、生活方式等表现,并分析其中是否存在突然的变化,并通过这些细微变化洞悉可能出现的的心理危机。
二是“闻”,用调查法体察心理状态。多方式、多渠道认真了解学生学习态度、个性特征、校内校外及家庭活动等情况,耐心听取家长、科任教师等的反馈。尤其注重家校配合,互通学生近期的行为表现,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。
三是“问”,用谈心法探寻内心想法。主动和学生做交心的朋友,多和他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,在活动中平等相处、愉快交流。通过面对面个别谈心、书信(网络)聊天等方式,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,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渴求,探寻出现前后变化的原因,并采取相应方式及时干预。
四是“切”,用分析法剖析变化成因。在望、闻、问的基础上,注重对平时观察、调查、谈心了解到的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,把准其脉搏(出现心理异常的关键),选择更合适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式,让不同的学生都乐于接受,及时扭转其心理认知偏差。
@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科技城小学 沈利娟:“四式”发现学生心理危机
观察行为异常信号。重点关注学生日常行为的突然变化。如课堂上从不走神变得频繁发呆、小动作增多,或原本活泼的学生突然沉默寡言;上下学情绪反差大,上学前哭闹、放学后过度沉默等,这些行为异动往往是心理状态变化的直观表现。
留意情绪持续异常。关注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持续性。若学生连续一周以上出现易怒、暴躁,或长期低落、眼神黯淡,对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,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言语(如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),这时就需要教师警惕心理危机的可能。
关注学业状态波动。学业表现是心理状态的“晴雨表”。当学生突然成绩大幅下滑、作业敷衍,或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、甚至出现逃避上学等情况,可能是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影响了学习状态。
重视人际关系变化。若学生突然被同学孤立、排斥,或主动疏远原本亲密的伙伴,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(如推搡、辱骂同学),或过度讨好他人,都可能是心理危机的外在反映,需及时介入并了解背后原因。
@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 王伟丽:于细微处察端倪,在适时处问究竟
留心微表情,察觉异常。与学生朝夕相处,会非常熟悉他们的脾气秉性,每一个微表情都藏着他们的情绪。如果从中发现异常,及时询问、引导和处理,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尽量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和调节,争取做到“危机不过夜”。
留神小动作,感知趋向。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异常变化的时候,一定会增加一些“不日常”的小动作,比如撩头发、传纸条、行为躲闪等。发现这种情况时,可以先从他们身边的好朋友开始询问,逐渐摸清情况。然后与学生本人进行平等交谈,让他们放下戒心,与老师说说心里话。必要时与家长进行沟通,在家校共同帮助下走出心理危机。
留意精气神,发现端倪。在每天的观察当中,会发现有的孩子突然精神不振或是过度敏感,失去了以往的“精气神儿”。这时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耐心,必须在第一时间与他们进行亲切的单独交流,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、被尊重、被理解、被爱护,进而找出导致变化的根源,帮助其调整并转化心理危机。
@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李岩:练就一双慧眼,捕捉心理危机“隐形信号”
生活规律从“固定节拍”到“失常变奏”。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习惯如同精心编排的“固定节拍”,每天准时到校、自觉整理书包、快乐分享趣事。一旦这些“节拍”突然“走调”,往往暗示着内心世界的波动。比如平日爱干净的同学突然连续穿着带有污渍的衣服来校;一向坐姿端正的同学开始频繁抠指甲、撕课本。这些在成人眼中“微不足道”的变化,对低年级孩子而言,都是内心“不适感”最直接的表达。
情绪表达从“晴雨分明”到“阴云密布”。低年级孩子的情绪世界本该如“夏日天气”,开心时兴高采烈地分享,难过时当场抹泪。当他们突然变得异常沉默或易怒时,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。有些孩子选择用“沉默”表达情绪:平时踊跃朗读课文的同学,最近只是摇头;课间热闹时却独自趴在桌上悄悄擦拭眼泪……这些看似“任性”的行为背后,往往藏着难以言说的委屈。
同伴互动,从“形影不离”到“形单影只”。对低年级孩子而言,小伙伴是他们社交世界的全部。当孩子突然躲避朋友、拒绝组队时,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遭遇了挫折。比如原本形影不离的伙伴突然分开、课间小组活动时独自等待……这些“小问题”对孩子而言都是“天大的事”。
发现信号后,教师该如何应对?面对孩子的心理“小困扰”,教师不必急于讲“大道理”,关键在于“蹲下身子”沟通。可以借助孩子喜爱的玩具、绘本为媒介,轻声开启对话;倾听时多给予点头肯定,不随意打断。
若发现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或长期情绪异常,应及时与家长沟通,全面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,必要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的专业支持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如同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,心灵的“小委屈”若能及时被发现、被温柔化解,就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。我们需要多一份细心,留意他们的细微变化;多一份耐心,倾听他们的每一个“小烦恼”;多一份用心,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温暖陪伴。
信源:人民教育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