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掌上金普
民小编说
良好的家校关系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社交媒体和各种沟通方式从技术上拉近了家校的距离,但是如何让家校关系在心理上更近呢?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,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思考——
开学才不久,家长群里就已经“热闹非凡”:
有家长一日三次在群里留言“老师辛苦啦”,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的热情;还有家长想尽办法要加老师的私人微信,说是“方便随时沟通”;也有家长提前备好教师节礼物,节日前让孩子“顺手”送去,觉得这样老师就会对自家孩子多照顾一点。
可现实呢?往往事与愿违。家长越是殷勤,孩子在同学中越容易被贴上“老师的眼线”“走后门”的标签。老师也会觉得尴尬:收下不合适,拒绝又怕伤人。最无辜的,反而是孩子——什么也没做,却因为父母的“过度热情”被孤立,低头不敢抬眼。
也有另一类家长,走的是极端“冷处理”。在他们眼里,教师只是一份差事,只要把书教好就行,没必要瞎联系。
于是平时和老师零沟通,家长群里发的通知不回,私信也常常石沉大海。等到孩子真的出了状况,反而来责怪老师平时对孩子关心不够,为什么不早点通知家长,这让老师上哪说理去?
所以啊,家长和老师的关系,到底要近一点还是远一点?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都不对。最好的状态是:不攀附、不疏远,带着分寸感去合作。家校关系的温度,决定着孩子一学期的学习氛围。
有个真实的例子:小桐的妈妈特别会来事儿,开学第一天就在群里加了班主任微信,三天两头发点咖啡、外卖卡券,逢年过节还要托孩子转送礼物。
有一次小桐的语文考了高分,同桌直接当面嘲讽:“哎哟,你这130分,有120分都是你妈拿钱换的吧。”小桐彻底崩溃,回到家把书包一砸,冲着妈妈拼命怒吼:“我求你了!以后能不能别帮倒忙了!我真的求你了!”
这就是典型的“越界式热情”。父母以为和老师做朋友,能换来额外的照顾,但在孩子眼里,这种“示好”换来的不是优势,而是负担。同学看不惯,老师也难堪,孩子更是觉得自己像是被父母“拖累”了一样。
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关系也会破坏老师的“职业感”。当老师觉得家长过于频繁地表达私人情感,反而更不敢给孩子“开小灶”,怕引发众人非议。
万一孩子像小桐一样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了高分,却因为家长的越界行为而被议论、被排挤,这对孩子的信心打击有多大,可想而知。
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亲密,如果超过了边界,最终受伤的只有孩子。
小杰的爸爸就是典型的“佛系”家长。
开学家长会上,别的家长都在认真做笔记,他却低头刷手机;微信群里老师发布的通知,他要么已读不回,要么干脆没看见;孩子作业出现问题,老师找家长沟通,他只会说:“孩子的事他自己负责,你是老师你看着办。”
表面上看,这样的家长很“尊重老师的专业”,实际上却把孩子推向了孤岛。
因为教育是一张“合力网”,当老师指出孩子的问题,家长却冷漠以对,孩子就会觉得:“你们把我当皮球吗,踢来踢去的,谁都不想管我。” 这种落差久了,孩子会越来越缺乏安全感,甚至觉得“反正家里也不在意我,随便了”。
教育学研究表明:孩子学习状态的稳定性,取决于“学校和家庭传递的信号是否一致”。
如果老师强调纪律,而家长一副“无所谓”的态度,孩子就会摇摆,甚至索性谁的话也不听了。
所以,和老师完全疏远,不是保持分寸,而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缺席。
除了过于亲密和过于疏远,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:单向索取。
小慧的妈妈就经常给老师发信息:“老师,能不能帮我多盯一下她?”“老师,这学期能不能让她坐前排?”甚至有一次直接说:“老师啊,她这次数学没考好,能不能帮她‘关照一下’,别让她排名太难看。”
老师表面答应着,但心理压力倍增。因为真正的教育,不是“帮忙”,而是“合作”。如果家长总是把老师当成“万能保姆”,最后只会让老师觉得被消耗,心生抵触。
这类家长往往忽略了一点:教育的责任本来就是家校共担。老师能管课堂,但生活习惯、价值观、社交能力、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,都离不开家长。家长只想“甩锅给老师”,孩子最后还是受害者。
保持边界感:有距离,才有尊重
边界感的本质,是在尊重老师专业性的前提下,保持恰到好处的互动。
正确做法是“有事必回,简洁得体”。
比如:微信群里老师发布通知,家长可以用一句“收到,谢谢老师”表示确认,而不是发一长串花里胡哨的表情包;节假日给老师送上祝福,也不必额外附上礼物,简单一句“节日快乐,注意休息”就足够了。
家长可以记住一个“三不过”原则:不过度寒暄、不过度私交、不过度要求。保持这种舒适距离,反而让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更牢固。
高效沟通:摆事实,不带情绪
家长和老师沟通时,最容易掉进“情绪化”的坑。比如孩子作业没写,就立刻发信息抱怨:“老师,您怎么不盯着点?”这让老师感觉莫名其妙,自然不愿意配合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:沟通中超过70%的摩擦,都是因为“表达方式”不当,而不是因为“核心问题”无法解决。
高效沟通有三个要点:
①先说事实,再提请求。比如“孩子这两天写作业速度很慢,拖到11点还没写完”,再补一句“能否请您在学校帮忙提醒他控制时间”。
②避免笼统,尽量具体化。别说“孩子最近状态不行”这种笼统的话语,而是具体到“昨天在家写一篇作文花了一下午,情绪很焦躁”。
③少抱怨,多合作。不要把责任推给老师,而是表达“我在家也尝试过一些办法,效果有限,希望能和您一起想想办法”。
一句话总结,高效沟通的秘诀就是:把情绪放下,把事实摆上,把态度端正。
建立合作意识:教育是一场接力赛
有些家长会下意识地把老师当“服务员”,觉得“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”。但其实,教育更像是一场接力赛:老师负责课堂,家长负责生活,孩子的成长需要两方衔接得当。合作意识的关键,是家长要主动“接住老师传过来的接力棒”,并把自己的观察和行动反馈回去。
比如孩子情绪低落,家长不要只说“老师你帮我安慰下”,而是可以补充:“我这几天在家每天花十分钟和他聊聊,但他有时还是闷闷不乐。如果在学校您也发现他状态不对,我们能不能一起找个合适的方式,帮他疏导?”
又比如孩子考试失利,家长不是单纯地说“老师多帮帮他”,而是要把家庭端的努力讲清楚:“我陪他分析了错题,发现主要是审题粗心。我们约好每天做三道小题练练读题能力,您那边能不能也帮忙提醒一下?”
老师会感受到:这不是家长在“甩锅”,而是在并肩作战。
教育学上有一个词叫“家校同频”,指的就是:当老师和家长向孩子传递一致的信息时,孩子就不会被拉扯,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学习和生活习惯。
一句话总结:教育不是踢皮球,而是家长和老师分工明确、互相补位。
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做朋友?答案是:能,但必须带着分寸。
朋友不是只套近乎,而是彼此成全。在教育上,则是家长和老师共同成就孩子。
孩子最该看到的,不是父母如何讨好或疏远老师;而是父母用理性和温情,同老师一起为他营造一个稳定、舒适、有温度的学习环境。
信源:人民教育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