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掌上金普
民小编说
写作是进行更深入思维的方式。作为学校的直接管理者,如何将学校的管理经验进行专业提炼与总结,某种程度上是其专业能力的体现。专业写作和学术写作又有什么区别,一起来看——
一些高品质、高质量学校的业务管理文档,常出自校长之手。这些文档往往有很高的专业度,且针对性强,可被称为专业写作。
一、学校专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
学校作为专业组织,其专业性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教师的专业活动,二是学校的专业管理。教师的专业活动,需要一个综合性平台为其提供必要的空间、资源和程序等。学校管理可分为思想管理、行政管理和专业管理。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前两者,学校专业管理的研究相对不足。在学校,专业管理往往以“工作方案”“评价标准”“操作模型”等形式出现。这些专业管理文档,具有两个特征:对教师的专业工作起规范、引领作用;为教师的专业工作提供可集体化运行的“软件环境”。
关键问题在于:这个能起到“集体优秀效应”的学校专业管理文档,从何而来?
二、校长是学校专业管理文档的主要创作者
学校专业管理文档的可能来源有三:专业机构(如教研室)、校内专家教师及校长。其中,校长是学校的思想引领者、发展责任人、资源协调人……然而在众多角色中,有一个角色目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,即首席专家。
传统观念认为校长首先应该是“教师”,强调校长与一线教师的共性,但此观念对校长职业的专业性考虑不足。事实上,校长工作的原理不同于教师。因此,不必强行要求校长做与教师相同的专业工作。相反,校长的专业工作要区别于教师,即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专业管理。此工作状态下的校长有一个身份,我们称之为学校首席专家。
作为首席专家,校长的核心工作体现在学校专业管理文档的编制上,这既与教师的专业工作相关联,又具有其特殊性。依据我的实践经验,亲自执笔编制学校专业管理文档,是校长最不可替代的工作。甚至可以说,校长的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专业写作能力上。
这项工作必须由校长亲自完成,原因有二:第一,作为学校专业水平的代表,校长理应主导搭建高水平的专业平台;第二,即使学校还有业务水平更高的教师,由于最终需要校长整体掌控管理体系,仍必须由校长亲身参与。校长亲自搭建的专业平台即使水平不是最高的,其管理效能也优于他人代劳的。
因此,校长无可推脱,必须承担起主持学校大部分、至少是最重要的专业管理文档的编制工作。
三、创新是专业写作的灵魂
学校的管理工作,可分为四种类型:一是基础规范类。职前教育中已形成的专业自觉和专业习惯,教师对此已达成共识,如上课使用普通话、作业要批阅等。二是常规制度类。针对反复出现的、工作要求明确的事项,学校要把关,并对工作规则、工作要求加以界定,如学校部门工作职责、校园安全管理办法、学校薪酬方案等。三是价值导向类。涉及思想价值取向的抽象管理,如员工行为准则、学校内部治理议事规则、学校办学理念等,因其对学校发展具有长期指导性,须以制度形式固化。
以上三种均属常规管理,其管理对象是学校常规工作,管理内容是学校一般要求,管理方法也是行业通用的,可被归为公文写作。
第四种是创新方案类。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新问题,一般的方法已不足以推动工作顺利进行,或无法达到精细化管理。此时,就需要专业写作:就新问题、新工作,提出实施方案、标准、模式、流程。它不是就工作规则做一般性规定,而是为教师提供开展工作的具体流程、标准以及工具。
这就是专业写作的定位。它不是为解决学校的一般问题,而是为解决新问题;它也不是一味地提要求,而是创造性地编制教师可使用的实用工具,并将其真正运用于实践。
总之,专业写作是解决制度之外的问题的,即例外问题。例外问题,往往尚未有成例可循,亟须校长拿出“顶用”的方法。由此,衍生出专业写作的另一个特点:它允许不完美,但必须实用有效。
四、筹划和设计是专业写作的行动属性
我曾在一所学校推行“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”,规定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。有同行提出质疑,认为以讲课时间长短评判教学质量过于简单。从学术角度看,这位同行的话没错。学术写作讲究的学理、逻辑推导,是事实的本质。若此项规定出现在学术写作中,显然缺乏学理依据。但“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循环教学模式”操作要求不是“做学术”,而是“做管理”;这个文档也不是学术写作,而是专业写作——写给教师的管理文本,目的在于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操作工具,而非与学者探讨“何谓好课”此类教学的深奥道理。
教学管理的本质是管理,是以管理为中心的统筹规划。因此,校长专业写作的核心不是阐释真理,而是筹划和设计。筹划和设计包括两层含义:一方面,它不是“认知”一件事,是要“做”一件事,不是“说”一件事,“可落地”才是第一要务;另一方面,它旨在为将做之事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,侧重“如何做”而非“做了什么”。
专业写作要立足于管理,统筹考虑管理内容、管理对象、管理过程、管理工具。在教学管理中,内容层面要尊重教学规律,更要考虑管理对象即教师的迫切需要,考虑管理过程即教学改革推进的步骤和层次以及管理工具的“工具性”“支架性”“使用性”。“15分钟讲课”的时间限制,从学术角度看,有理论漏洞;但从管理对象来说,规定具体时间,能有效遏制课堂表演化倾向;从管理过程来说,规定讲课时间能推动课堂转向“以学生为中心”;从管理工具来说,此项规定如同建筑脚手架,待教学行为改善后即可自然退出。
持学术思维者往往困于“是否合理”的逻辑争议,却忽视管理实践“如何有效”的现实诉求。认为“15分钟讲课”时间规定没道理的同行,有认知教学的逻辑意识,但缺乏学校管理的谋略意识。我个人认为,这是缺乏“筹划思维”“设计思维”的表现。
校长的专业写作,是工程思维的结晶。用理论思维要求校长的专业写作,是南辕北辙。
信源:人民教育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