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
成大事者,善于把人生调成“倒车模式”

2024-12-31 14:21
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有的人,日日忙碌,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工作中,即使有假期也总觉得有根弦一直绷着,身心俱疲。
而有的人,工作时,面对困难和挑战处变不惊,休息时,游山玩水,活得惬意,即使已经人到中年,仍然精力充沛。
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,说到底,是人生模式的差异。
电影《头号玩家》里有一款游戏,5年来,没人能闯过第一关。
直到主角韦德出场,他另辟蹊径,改用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“倒车”模式。
很快,他仿佛置身无人之境,障碍被玻璃幕墙全部阻隔掉,顺利进入隐藏赛道,成功闯过关卡。
看,在关键节点上懂得转换思路、懂得适时往后退一步的人,就能迅速破局。
这就像每个人的人生,有些关不用硬闯,有些苦不用硬吃,把人生调整成“倒车模式”,问题迎刃而解。
图片
来源:视觉中国
图片
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,只进不退


知乎上有个百万人浏览的热帖:长期加班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?
下面的评论句句扎心。
一位网友说“麻木”,自己年轻,身体倒没什么不适,但精神萎靡,仿佛一潭死水,激不起一点波澜。
还有人说“焦虑”,自己长期加班,平常没有什么感觉,但年终体检十多项指标飘红。
最让人揪心的一则留言,是答主说自己很“崩溃”,一边鼓励自己要乐观向上,一边情绪又跌回谷底,极度疲惫,却长期失眠。
越来越多人,想方设法追逐更高的目标,承担更多的任务,不给自己留一丝喘息的机会。
结果不仅增加了身体患病的风险,还引起焦虑情绪,甚至是抑郁。
“只进不退”的生活方式,正在消耗着每个人的精力。
有一位朋友,她坚信挑战就是机会,困难再大,都必须克服。
她为了成为“明星员工”,每天不到八点就开始工作。
一头扎进代码的世界,除了上厕所和匆匆扒几口午饭,几乎不会离开工位。
她经常加班到十一二点,甚至通宵,困了就趴着眯一会儿,醒来接着写代码。
周末对她而言,就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而已。
很快,她被破格晋升成组长。
刚上任,就赶上同事休产假,她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。
有一次,她工作到深夜,起身准备回家时,一下跌坐在椅子上,腰痛得无法站起来。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她深受身体疼痛的折磨,对自己以前的种种行为感到后悔。
她下定决心改变,于是报了瑜伽班,坚持每天上课。
短短3个月时间,身体疼痛逐渐缓解,体态也变得更加优雅,更神奇的是每天锻炼两小时,不仅没有耽误工作,反而效率更高。
她感慨道:无论人生处于逆境也好,顺境也罢,不停地向前猛冲,无疑是在透支自己的生命。”
生命讲究平衡,身体需要恢复期。
人不是永不停歇的机器,只进不退,只会把自己逼入绝境,迟早垮掉。
图片
来源:视觉中国
图片
收帆,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


自然界中,有一种可以倒着飞的神奇鸟类:蜂鸟。
它以采蜜为生,但面对结构复杂、空间狭小的花蕊,如果向前飞,几乎采不着蜜,也不可能吃饱。
为了生存,蜂鸟被迫练就了“倒着飞”的本事。
这样它们能根据花蕊的空间结构,不断地调整方向,自由穿梭。
更重要的是,遇到天敌时,它们倒退着飞,反倒能迅速逃离险境。
倒着飞的蜂鸟,以独特的 “后退” 飞行,在困境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路。
而我们也一样,只有敢于自我清零,懂得退一步,并在退的过程中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能,才不会陷于眼下的困境。
正如《孙子兵法》中所讲:“谋定而后动,知止而有得。”
真正厉害的人,会从眼前的困局中,退后一步思考,从埋头奔跑的过程里,退后一步蓄力。
人生总会有难以突破的瓶颈,而退一步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《刻意暂停》的作者,在大厂工作3年,机械重复的工作让他感到烦躁不安,强烈的倦怠感,不断侵蚀着他的热情。
前途迷茫,让他越发消沉。
他决定自救,不再一个劲儿地追求升职加薪,从向外求退到向内求。
回想曾经,他发现“挑战本身”是激发他热情和干劲儿的重要因素。
于是,他从每天做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开始调整。
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,列出自己的不足,通过不断学习来修炼自己。
一年后,他在后退中实现精进,有了更高的工作热情,为公司解决了销售难题,还创立新品牌,事业再次攀上高峰。
人生海海,波澜起伏是常态。
一直高歌猛进,不仅会快速耗尽自己的精力,还容易在匆忙间错失良机。
退一步,审视自己的境遇,发现危机下的机遇,修补那些在匆忙前行中被忽略的漏洞。
待时机成熟,我们再次扬帆,以更强大的动力、更坚定的信念,驶向更远的远方。
图片
来源:视觉中国
图片

把自己调成“倒车模式”

人生之路,困难与挑战,如影随形。命运故意设置重重关卡,就是要教会我们以不慌张、不焦虑、平和坦然的心态接受一切。
真正强大的人,无论处在何种境地,都会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,运用后退的智慧。
①保持松弛感,给情绪松绑
听过一句话:“心宁则智生,智生则事成。”
当你敢于从事件中抽身,给自己的情绪松绑,你就会发现,生活的每一次挑战和困境都能化解。
如果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,试试课题分离。
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,避免过度卷入别人的评价,自己的看法和行动才是自己的课题。
情绪与事实分离,通过深呼吸调节情绪,不压抑情绪,改变思维视角,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。
行动是治愈情绪的良药,让自己去做具体的事并专注其中。
②社交断舍离,远离消耗你的人
表姐有个朋友,特别喜欢抱怨生活琐事,比如邻居太吵、出门老是堵车……
每次和她在一起,表姐就情绪低落,能量像被抽干,很久才能恢复过来。
表姐察觉到自己的活力与热情,正在被吞噬消耗。
于是果断减少与这位朋友见面的次数,拉开距离后,负面情绪大大减少。
当我们决定休整自己的时候,好好审视一下身边的人际关系,看是否有人习惯传播负能量,给你带来无限的焦虑和困扰。
此时,最好的办法,不是迎合而是退出,远离消耗的关系,筛选真正能给予你支持和滋养的人。
真正好的关系,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,帮我们储备力量,助力我们突破困境。
③积攒能量,打造自己的“冬眠期”
如果你感觉现在手头上的事没有什么进展或结果时,不妨试试像动物那样,进入冬眠状态,默默蓄力,以待春暖花开时奋力一搏。
有一句诗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当我们被眼前的困难重重包围,只顾埋头硬闯,就会深陷其中,难以看清全貌,找不到真正的出路;
不妨停下脚步,往后退一退,复盘走过的路、做出的选择,反思得失与对错。
要懂得利用“冬眠期”,回望已走过的路,总结经验,打捞被忽略的智慧,才能汲取养分,积攒能量。
然后,以空杯心态,将过去的成绩和失败清零,以全新的视角,重新踏上征程。
图片
来源:视觉中国
图片
很认同一句话:“和光同尘,与时舒卷。”
人生之路,顺逆相伴而行,我们要顺应时势,通权达变。
顺境时,退一步,戒骄戒躁,赚经验;逆境时,退一步,另辟蹊径,赚反思。
人生海海,愿我们能进退有度,活出自由绚丽的人生。
来源:读者
logo
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