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上金普
掌上金普
作为父母,看到孩子这种反应总是又气又急,我们气的不是孩子真的无能为力,而是他们没有去尝试,就把挑战预设得很难,排除了任何可能性。
它源自这样一种想法:
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,那就算了吧。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就来聊聊这种想法出现的原因及对策。
比如,有些孩子,学习成绩差,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明显提高,就放弃了学习。
有些孩子,人缘不是很好,当他们尝试主动与人交往却没有得到积极反馈,就封闭自己的内心,拒绝社交。
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是没有能力面对那些困难,而是陷入了一种“习得性无助”的心理状态中,缺乏信心和积极性。
曾经听一位年轻的朋友说起她高中学习的经历:
刚上高一那会,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,在几次的数学考试中,她发挥得很不好,尤其最后几道应用题,总是丢分。
渐渐地,一听要数学测试,她就感觉到负担。
每次考试,前面的题目往往做得都很顺畅,到了后面几道应用题,内心很抗拒去思考,甚至没有认真地读题就默认了这些题目很难,试卷交上去,空白的答案越来越多。
她回忆道:“当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:我好像怎么都学不好数学。”
比起数学的学习的难度,内心对失败的恐惧更难克服,她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“不行”,于是就真的变得“不行”了。
孩子生命的早期,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情,他们天生就是喜欢尝试与探索的。
-“妈妈,我以后要当一位科学家!”
-“就你这成绩,还科学家,找得到工作就不错了。”
“你数学天分不好”“你不会跳舞”“真是胆小”“你不行的”;
“你有什么用?”“笨死了”“猪脑子”······
“当你教导孩子乐观,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,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。 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,而不要消极地等待、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。”
喜欢这篇文章,别忘了文末点亮“在看”。
Copyright©2022 Neusoft. All rights reserved.
1点击右上角···
2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